上聯「有志者,事竟成」是主題,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是史事
下聯「苦心人,天不負」是主題,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是史事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
秦軍消滅六國, 獨吞天下, 軍力之強大可想而知。但項羽自幼立志復國(楚), 甚至希望取秦而代之。 他召集了以前楚國的遺民(江東父老)而組成軍隊, 幾經轉折, 最后背水與秦兵死戰。 項羽破釜沉舟, 表明了「有進無退」的決心, 結果軍心大振, 上下一心, 於鉅鹿一戰全殲秦軍二十萬。 其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 應該不用細說了吧?
主要就是說越國本已亡國, 但憑著勾踐等君臣忍辱負重、從大處著想, 結果非但越國得以保全, 還在最后一雪前恥, 反滅了吳國?!妇\所至, 金石為開」, 越國臣民的堅忍得到最終的成果。
知錯能改, 比只懂批評而毫無建樹的人有用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是五代十國蜀國國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對聯,也是我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副春聯,從字面上看,“納”即“享受”;“余慶”,舊指“先代的遺澤”,《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鄙下摰拇笠馐牵盒履晗硎苤却倪z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全連蘊含著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對聯的頭尾還嵌入“新春”兩個字,中間嵌入了“嘉節”兩個字,合起來“新春嘉節”,非常巧妙。
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這是一副傳統春聯,深得世人喜愛,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廣泛,影響較大。
聯意為: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世間一切事物都除舊布新,得以新生和發展?!耙辉獜褪肌?,指新的一年又要開始。
“萬象”,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案隆?,除舊布新。
聯語緊切新春佳節世人辭舊迎新的心態,簡潔明快,言約意豐,凝煉工整。因此,人們除了單獨作春聯外,還常常以它為春聯的基本詞組,構成較長的新春聯,如“一元復始春光好;萬象更新喜氣多?!?/p>
“瑞氣盈門,一元復始;春風拂面,萬象更新?!钡?。
人登壽域; 世躋春臺。 ——這也是一副傳統春聯。
春為一歲之首。中國民俗,不論出生在哪個月份,大多以“過一年,長一歲”推算,而健康長壽又幾乎是所有人的愿望。
此聯就是表達的這個祝福?!皦塾颉?,指人人得盡天年的太平盛。
“春臺”,春日登眺覽勝之處。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
聯語既切春節,又含祝福,言簡而意深。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這是一副傳統春聯。此聯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桃符都是古代人們在春節時用來驅除邪鬼的道具。
現在春節燃放鞭炮,過去沒有發明火藥之時沒有鞭炮,就用火燒竹子,使其畢剝發聲,來驅除山鬼瘟神,稱之為“爆竹”?!疤曳币彩枪艜r民俗,用桃木板畫神像掛在門旁,以驅鬼避邪,每年春節都要更換。
大約從唐、五代開始在紅紙上寫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聯),但春聯稱“桃符”一直延續到清代。寫春聯以迎新春佳節,已是幾乎所有華人的習俗,長盛不衰,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內容常有更新罷了。
該聯選取春節期間傳統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兩種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詞組句,有聲(爆竹之響),有色(桃符之紅),形象鮮明,描繪生動,十分準確地表達了“除舊迎新”的主旨。聯句語言精練,聲、色俱備,對仗工整,歷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廣泛流傳而不衰。
一元二氣三陽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這是一副使用了數字入聯和詞語典故的傳統春聯。
上聯“一元”,指事物的開始,這里指一年之始?!岸狻?,指陰氣和陽氣。
“三陽泰”,即三陽開泰?!兑住分?,農歷十月為坤卦,純陰之象;十一月冬至為復卦,一陽生于下;十二月為臨卦,二陽生于下;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
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所以舊時以“三陽開泰”或“三陽交泰”為歲首稱頌之語。
下聯“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拔甯!?,五種幸福。
《尚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被柑丁缎抡摗罚骸拔甯#簤?、富、貴、安樂、子孫多?!?/p>
“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間、整個天下。聯語巧用數字,用典恰切,既合節日,又表達了對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報三多。 ——五福,即壽、富、康寧、好德、老終命。
見《尚書·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壽、多男子。
見《莊子·天地》。聯寫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
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緒豐富,又用詞簡練,對仗工穩,此春聯遂廣為應用。 兩袖清風,造福大眾; 一身正氣,振興中華。
——元代詩人魏初《送楊季海詩》有句“交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以“兩袖清風”喻楊季海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襲,成慣用語。
此種春聯,并非隨處可用,一如衣飾,須量體而服。此聯只宜于政府機關。
春風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塵。 ——此聯乃清朝鄧石如自題于書房的楹聯。
春風有包容接納萬物的博大情懷;文辭筆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點世俗塵埃。何等氣度,何等清高。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花永開。 ——春天代表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話,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欣欣向榮、興旺的樣子;萬紫千紅形容百花齊放,色彩艷麗、斑斕,也比喻事物豐富多彩。
一年四季如春,天天百花盛開,形容社會蒸蒸日上、生活紅紅火火,這是個美好的祝愿的意思。此聯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艷,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盡情地抒發了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贊頌。
但將忠厚培元氣; 惟有詩書發異香。 ——南宋大儒朱熹《近思錄?為學類》有言:“人之壽夭在元氣”。
所謂元氣,亦稱原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負載著生命現象。人生所賴,惟氣而已,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故自古以來,怡養元氣甚為流行,而為人忠實厚道、善良寬容,不僅是存世立身之要義,也最利于培補、蓄養元氣。詩書何來異香?因詩書能給人以生存智慧與。
春節對聯大全帶橫批
上聯:大順大財大吉利
下聯:新春新喜新世紀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精耕細作豐收歲
下聯:勤儉持家有余年
橫批:國強富民
上聯:創大業千秋昌盛
下聯:展宏圖再就輝煌
橫批:大展宏圖
上聯:創大業千秋昌盛
下聯:展宏圖再就輝煌
橫批:大展宏圖
上聯:共享錦繡年華
下聯:相伴健康天使
橫批:福如東海
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一帆風順吉星到
下聯:萬事如意福臨門
橫批:財源廣進
上聯:春雨絲絲潤萬物
下聯: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歡天喜地度佳節
下聯:張燈結彩迎新春
橫批:家庭幸福
上聯:大順大財大吉利
下聯:新春新喜新世紀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舊歲又添幾個喜
下聯:新年更上一層樓
橫批:辭舊迎新
上聯:春聯對歌民安國泰
下聯:喜字成雙花好月圓
橫批:國泰民安
上聯:喜滋滋迎新年
下聯:笑盈盈辭舊歲
橫批:喜迎新春
上聯:千年迎新春
下聯:瑞雪兆豐年
橫批:年年有余
上聯:歲通盛世家家富
下聯:人遇年華個個歡
橫批:皆大歡喜
上聯:迎新春江山錦繡
下聯:辭舊歲事泰輝煌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
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百年天地回元氣
下聯:一統山河際太平
橫批:國泰民安
上聯:歡聲笑語賀新春
下聯:歡聚一堂迎新年
橫批:合家歡樂
上聯: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下聯:春光耀輝滿堂春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上聯: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
下聯: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上聯:和順門第增百福
下聯:合家歡樂納千祥
橫批:歡度春節
上聯:綠竹別其三分景
下聯:紅梅正報萬家春
橫批:春回大地
上聯:一年四季行好運
下聯: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上聯:春臨大地百花艷
下聯:節至人間萬象新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
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五福臨門
為您奉上新時代氣息的對聯,請參考:
和睦:上聯:二十四時節氣,乾坤競秀
下聯: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
橫批:天人合一
和美:上聯:天和地和人和,和融華夏
下聯: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橫批:新春大吉
和順:上聯:和和順順千家樂
下聯:月月年年百姓福
橫批:國泰民安
和諧:上聯:黨心、民心、萬眾一心,科學發展春風起
下聯:國運、家運、宏圖大運,社會和諧旭日升
橫批:萬象更新
唐以前的中國詩歌,在題材上已經廣泛開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幾乎無所不及,而在開發的程度上則各有深淺。
邊塞題材就是一片尚待深拓的莽原。漢代,邊塞戰爭規模宏偉,但當時的詩歌發展水平尚低,也無大批的文人投佐戎幕,所以邊塞詩并未得到多少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仍,詩藝提高,邊塞詩漸見成長,而仍較稚嫩。是歷史偏愛,賞賜唐人以出類拔萃的運會;是唐人精明,及時把握了大顯身手的良機。
于是邊塞題材一時火紅,蔚成大觀。 唐詩的繁榮,發軔于初唐的詩歌革新,而邊塞詩的興起,則是這一革新的重要契機和顯著標志。
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稱革新的先驅,他首開風氣,帶頭寫了一系列的邊塞作品,并明確主張“用咸英之曲,變爛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澆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質”(《執契靜三邊》)。初唐詩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稱四杰、陳子昂,而邊塞詩創作正是他們從事革新的重要實績。
特別是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中的“蒼蒼丁零塞”、“丁亥歲云暮”、“朔風吹海樹”、“本為貴公子”、“朝入云中郡”諸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從軍》,《登幽州臺歌》等名篇,都是邊塞詩作。他所高倡的漢魏風骨,在這些詩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現。
陳子昂的出現耐人深思。當時的社會上升發展和知識分子參政,促成了詩界關心國計民生的風氣。
邊塞戰爭有系國運沉浮,更受到高度重視。所以,最能代表時代潮流的杰出詩人,幾乎是注定要在這里產生。
在陳子昂的邊塞詩里,蘊含了相當豐富的內容。其中有對愛國精神的頌揚,有對征戍苦難的申訴,更多的則是對凡庸將帥的譏刺和對朝廷失策的批評。
這些內容后來曾被反復吟詠,成為邊塞詩的基本主題。在形式上,陳子昂偏愛古體,創新不多,但對今體律絕亦注意吸收。
他的《登幽州臺歌》更在結構、句法上都擺去常規,意到言隨,戛戛獨造,遂成千古一家。 開元、天寶時期,革新運動宣告成功,邊塞詩大盛,涌現出一批以此為長的杰出作家,文學史上稱之為邊塞詩派,成為唐詩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
邊塞詩派的骨干成員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人,后人簡稱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為代表,所以人們又稱之為高岑詩派。
高適最著名的邊塞詩是《燕歌行》,這是一幅概括力極強的邊塞生活全圖,其中敘述、描寫、議論、抒情并用,朝野官兵、戰守行駐、山川物候、閨怨戍苦兼及,氣勢豪邁,感慨深沉,措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謂“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杜甫《奉簡高三十五使君》)。詩用古體,卻又多借近體詩法,對仗精美,聲韻鏗鏘。
岑參邊塞詩最著名的是兩“歌”一“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較之高詩,岑詩的個性特征更為顯著。
杜甫稱道“岑參兄弟皆好奇”(《渼陂行》),殷璠也說“岑參語奇體峻意亦造奇”(《河岳英靈集》),三詩突出表現著這一特色。那 “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的輪臺之夜,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的塞外雪景,那“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輪臺歌》)的豪邁行軍,都無比壯麗,令人神往。
《走馬川行》的三句連韻,有似音樂中的三連音,急促勁峭,又是一奇。李頎和高岑一樣,也擅長古體,尤長于七古。
他的邊塞詩數量不多,但質量高超,名聲甚大,其《古從軍行》諸首流傳廣遠。王昌齡的邊塞詩也有不少古體,但代表其獨特成就的卻是近體,是七絕。
特別是他的《出塞二首》和《從軍行七首》,氣象雄渾,意境高遠,后人難以企及。王昌齡后被譽為“開、天圣手”,備受推崇。
四人之外,擅于邊塞之什的王之渙、王翰、崔顥等,亦皆一時之選。 在盛唐文壇上,與邊塞詩派并稱的是山水田園詩派,領袖人物是王維,而王維就其前期創作來看,同樣是一個杰出的邊塞詩作者。
李白、杜甫是唐代最享大名的詩人,他們的邊塞作品也都量大質優。崇尚邊塞題材,一時形成詩壇的潮流。
中唐以后,邊塞詩的數量并未下降,在思想和藝術上也都不斷有新的追求和探索。這一階段最有代表性的邊塞詩人是李益。
他的邊塞詩與高適的數量相近,其中有不少寫得極為豪壯。但最被傳誦的卻是他的另一類詩,在這些詩中,十分傳神地反映了當時的邊塞現實,反映了廣大軍士的邊愁鄉思。
如《夜上受降城聞笛》絕句,“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兩出妙喻,意象朦朧;“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則又極力渲染,饒有韻味。難怪此詩一出,“天下以為歌詞”(《舊唐書》本傳)。
其《從軍北征》詩,境界同樣悲涼清遠,成為與前首并名的佳作。 中晚唐時期,較重要的邊塞詩作家還有盧綸、王建、張籍、杜牧、馬戴、高駢、于濆、張?等人。
比較說來,他們都已不像盛唐邊塞詩派作家那樣專此為長,總的成就也不能與之并稱,顯示了時代風氣的流變。 凡在一個時代特別發達的文學現象,大抵總會表現出該時代的某些重要特質。
唐邊塞詩正是這樣。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光輝的時代之一。
唐王朝統一強盛,邊塞戰爭威武雄壯而又備歷艱辛。
對聯的分類、規范與創作方法 對聯的分類 清朝梁章鉅的《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楹聯三話》把對聯分成十個門類,即故事、應制、廟寺、廨宇、勝跡、格言、佳話、挽詞、集句、雜綴。
民國年間出版的《楹聯集成》將對聯分成二十個類別,即慶賀、哀挽、廨宇、學校、商業、會館、祠廟、寺院、劇場、第宅、園墅、歲時、名勝、投贈、香艷、集字、集句、滑稽、白話、雜俎。這兩種分類方法都是以實用范圍來劃分的,但后者比前者類別分得更細。
如果按對聯的文字結構、修辭技巧、邏輯關系來分類,就有四、五十種。例如: 1.對偶形式: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工對、寬對、流水對、回文對、頂針對等。
2.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反詰、雙關、設問、諧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隱字、復字、疊字、偏旁、析字、拆字、數字等。
4.邏輯結構:并列、轉折、選擇、因果。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一步發達,對聯的科目將會更多,更為齊全和完善。
對聯的規范與創作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
對聯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內容復雜,形式多樣,對仗、平仄亦要求嚴格,本書將根據對聯的規范,講述與解析創作方法,供學撰聯者參考。 竊國大盜袁世凱,在攫得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后,做起了他的皇帝夢,但還沒有等到袍笏登場,就一命嗚呼了。
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聯,聯曰: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從字面上看,這副聯并沒有什么惡意,但仔細一讀,上聯為五字,下聯為六字,這副挽聯對不起來呀!有一個執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對喪主說:這副挽聯用意不善,是說我們袁公對不起人民??! 這則小故事說明了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一定要相等。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
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準來撰寫。
不過在實用對聯中,采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三、漢語四聲與對聯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
后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
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后,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如按《佩文韻府》音韻標準的四聲是平、上、去、入。
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這是學習撰聯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來有很多語言學者對古漢語四聲,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如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一書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聲平道莫低昂。讀時發音平和、尾音長,有余韻。
2.上——上聲高呼猛烈強。讀音響亮,聲音短促,無尾音。
3.去——去聲分明哀遠道。去聲讀音宛轉,尾音短,高昂。
4.入——入聲短促急收藏。入聲讀音質樸而急,收音短促,低沉,無尾音。
一般說來,平聲字音平和,有較長的尾音。仄聲字尾音短促,或者無尾音。
近代語言學家劉半農先生,首先肯定了釋真空對于古漢語四聲的分析是正確的。半農先生又根據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補充,他說:“平聲平去,曲折最少,習稱為平衡調。
上去兩聲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應為非平衡調。
入聲最短,稱促調?!卑朕r先生的論述,簡單而明了。
張世祿先生更為簡要地將平上去入四聲,分成兩大類,平聲是長音步所在,仄聲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長與短的區別。筆者還認為,古漢語四聲,除了有長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讀音高低也是大相徑庭的,如以:“東董凍篤”為例,從平聲起,音階逐漸升高,至去聲達到頂峰,亦即第三聲讀音最高。
入聲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簡捷。簡言之: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上列散論,只是一般方法,讀者可在學習和實踐中再行驗證。 為了練習辨別四聲的本領,古人列舉了如下三十二個字,作為平仄基本知識鍛煉的文字,只要能夠熟練地掌握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觸類旁通,一讀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按次序分別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字的平仄分別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字分別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語調來標注漢語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都是從古漢語的四聲演變發展而來,人們在斷定對聯平仄時,還習慣地以古漢語四聲作為標準?,F在除了校正發音以外,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