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雋美多姿,然不以嬌艷姿色取媚, 卻以素雅堅貞取勝,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后.人們愛它的清秀 神韻,更愛它凌霜盛開,西風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國賦予它 高尚堅強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視為國萃受人愛重,菊 作為傲霜之花,一直為詩人所偏愛,古人尤愛以菊名志,以 此比擬自己的高潔情操,堅貞不屈. 中國人極愛菊花,從宋代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 古神話傳說中菊花又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如菊花與 喜鵲組合表示“舉家歡樂”;菊花與松樹組合為“益壽延 年”等,在民間應用極廣. 菊花的品格 經過冬天漫長的等候、春天短暫的浮華、夏季溽悶的煎熬,秋天——終于神清氣爽地如約而至了.在天空越來越湛藍、越來越澄澈的時候,各色的菊花成群連片地開起來了. 我喜歡菊.宋朝的周敦頤在《愛蓮說》中稱:“晉陶淵明獨愛菊”.有了采菊東籬下的詩句,因了陶氏的鐘愛,菊花遂于隱士結了緣,于清逸之中平添了幾分高標與孤隱的意味來.但我以為,隱者雖有愛菊之意,菊花卻無孤隱之心,說她孤標傲世,似有誤解,她只是不媚流俗而已. 菊花的美,淡而有味,雅而有致.菊花的品格,自然、質樸而又從容.她不像桃李那樣愛炫耀,為了爭得人們的夸贊而苦爭春色,搶搶奪奪;不像牡丹那樣重功利,稱王稱魁,用大堆的頭銜來抬高身價;不像玫瑰那樣慕虛榮,醉心于華麗的包裝,穿梭與世人的感情糾葛之中,供養于富人的水晶瓶內……她清雅,卻不像荷花那樣拒人三尺,遺世獨立;她幽香,卻不像蘭花那樣喜弄玄虛,隱于空谷.她平易而又從容,菊花的芳跡隨處可見.她可入詩,在陶淵明的籬下,在李清照的簾外;更多的,她還是開在尋常百姓之中,在喧鬧的都市、在廣闊的原野、在學者的案頭、在農人的墻根…… 菊花的品格,來源于她心底無私的坦蕩和不畏艱苦的韌性,所以才有了出世的超然與入世的積極,所以才能在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時候不浮躁,在天氣嚴寒眾芳萎逝的時候不消沉,不擇環境、不慕繁華、不計得失,在屬于自己的季節里燦然怒放,釋放一種真實的心情,裝點出了一個多彩的世界.。
1、因為菊花不怕冷,不畏嚴寒,故它能在深秋獨放,而正是它的這種特性,能引起人們的心理共鳴,屈原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句,歌頌菊花高貴品質;以“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表明了、永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品格。
2、陶淵明愛菊,是因為菊的淡雅幽香。他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飄逸生活,他喜歡菊“寧可枝頭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堅貞高潔。同樣,菊也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魄,也同樣喜歡恬靜、淡然的桃源生活。陶淵明和菊如同“高山流水”一般的知音。他們一起在南山下過著恬靜、飄逸、悠然的田園生活。
3、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我依然徘徊在菊花的海洋里,如癡如醉……
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味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p>
杜甫在戰亂中度過重陽,“舊采黃花賸,新梳白發微”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杜甫)。 元?。骸安皇腔ㄖ衅珢劬?,此花開后更無花?!?/p>
東坡“菊殘猶有傲霜枝” 〔菊韻〕--李師廣--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 菊城吟〕--王如亭-- 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唐·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復結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宋·蘇軾《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陽后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宋·陸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
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宋·楊萬里《詠菊》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董必武《賞菊》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陳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菊花 深秋,樹木凋得慢,空氣來得燥,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就在這個悲涼的季節,菊花卻在秋風中,怒放。原來我們的小區里樹木不少,可惜深秋到了,都凋零了。
平時看慣了美景的我,兩眼充滿了饑渴,在小區中尋覓綠色的影子。然而看到的只是褐色的交錯和光禿禿的樹枝和病懨懨的面容。
這時候我驚奇地發現高雅淡潔的銀針還孤獨地展現它的風姿。一天早上,天氣奇寒,菊花銀針變得很醒目,裊裊婷婷地站著,那樣得仙風道骨,氣韻翩然。
我心想:這么冷的天,連我這么大的人都抵擋不住寒風的襲擊,這小小的菊花竟能受得住這般風寒。我明白了菊花能與清寒相伴,這種美就是——驚艷。
這種美只屬于它,它如同花中的“冷美人”,它的花瓣很長,白白的、細細的,長得密密麻麻的,粗壯的莖,美麗的花朵加上綠葉的陪襯,顯得清純脫俗。清晨,菊花的花瓣上殘留著露珠,顯得更加單純。
露珠在花瓣上滾動,如同珠寶、鉆石點綴在上面,錦上添花。月光下的菊花更是顯得圣潔,四周黑暗一片,只有潔白的花瓣與明月遙遙相對,農人心魄。
菊花的花瓣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很多,給人一種團結的感覺。那么多片花瓣緊緊地抱在一起,共同抵御秋天的寒冷。
正因為他們有這種精神,才能讓它們百折不撓,不畏懼秋風的寒冷,面對困難毫不退縮。菊花的毅力也讓我佩服不已,在凜冽的寒風中,它仍然堅強地站著,并沒有被狂風暴雨嚇倒。
也許時落枝黃的秋天,是在為菊花作鋪墊,菊花在寒風中微微顫動,這種顫動讓整個天空搖撼,同時也讓我為之一震。 我本一介俗夫,雖然仰羨古人高風,每年的清秋時節賦詩賞菊,然而情致所限,自己只會隨著涌動的人流去看菊展,看經過人工技巧馴育出的名品異種。
一朵朵怒放的菊花風情萬種,極盡妖嬈,雖然少了古人推崇的瘦勁之氣(易安居士說過“人比黃花瘦”,由此推知,菊花應該是以瘦為上),多了“癡肥”之嫌,徜徉于花海之中,仍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的舉止算不上高潔,稱不得隱逸,可是試問蝸居如我者去哪里找尋菊花的落腳之地呢?陶淵明好歹有個院落有道東籬,杜甫雖然賞菊時需要賒酒,不過他的草堂里也應該有任由菊花生長的園圃,所以我的辯解既是推詞又是苦衷。
最重要的是,我是從真心里愛菊花的。 菊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根及莖、葉都可入藥,花朵泡茶飲可以清肝明目,解氣消熱。
干菊花可以裝枕頭,做。
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味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p>
杜甫在戰亂中度過重陽,“舊采黃花賸,新梳白發微”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杜甫)。 元?。骸安皇腔ㄖ衅珢劬?,此花開后更無花?!?/p>
東坡“菊殘猶有傲霜枝” 〔菊韻〕--李師廣--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 菊城吟〕--王如亭-- 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唐·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復結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宋·蘇軾《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陽后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宋·陸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金·元好問《賦十月菊》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
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
西風門徑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宋·楊萬里《詠菊》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董必武《賞菊》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陳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 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菊花 深秋,樹木凋得慢,空氣來得燥,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
就在這個悲涼的季節,菊花卻在秋風中,怒放。原來我們的小區里樹木不少,可惜深秋到了,都凋零了。
平時看慣了美景的我,兩眼充滿了饑渴,在小區中尋覓綠色的影子。然而看到的只是褐色的交錯和光禿禿的樹枝和病懨懨的面容。
這時候我驚奇地發現高雅淡潔的銀針還孤獨地展現它的風姿。一天早上,天氣奇寒,菊花銀針變得很醒目,裊裊婷婷地站著,那樣得仙風道骨,氣韻翩然。
我心想:這么冷的天,連我這么大的人都抵擋不住寒風的襲擊,這小小的菊花竟能受得住這般風寒。我明白了菊花能與清寒相伴,這種美就是——驚艷。
這種美只屬于它,它如同花中的“冷美人”,它的花瓣很長,白白的、細細的,長得密密麻麻的,粗壯的莖,美麗的花朵加上綠葉的陪襯,顯得清純脫俗。清晨,菊花的花瓣上殘留著露珠,顯得更加單純。
露珠在花瓣上滾動,如同珠寶、鉆石點綴在上面,錦上添花。月光下的菊花更是顯得圣潔,四周黑暗一片,只有潔白的花瓣與明月遙遙相對,農人心魄。
菊花的花瓣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很多,給人一種團結的感覺。那么多片花瓣緊緊地抱在一起,共同抵御秋天的寒冷。
正因為他們有這種精神,才能讓它們百折不撓,不畏懼秋風的寒冷,面對困難毫不退縮。菊花的毅力也讓我佩服不已,在凜冽的寒風中,它仍然堅強地站著,并沒有被狂風暴雨嚇倒。
也許時落枝黃的秋天,是在為菊花作鋪墊,菊花在寒風中微微顫動,這種顫動讓整個天空搖撼,同時也讓我為之一震。 我本一介俗夫,雖然仰羨古人高風,每年的清秋時節賦詩賞菊,然而情致所限,自己只會隨著涌動的人流去看菊展,看經過人工技巧馴育出的名品異種。
一朵朵怒放的菊花風情萬種,極盡妖嬈,雖然少了古人推崇的瘦勁之氣(易安居士說過“人比黃花瘦”,由此推知,菊花應該是以瘦為上),多了“癡肥”之嫌,徜徉于花海之中,仍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的舉止算不上高潔,稱不得隱逸,可是試問蝸居如我者去哪里找尋菊花的落腳之地呢?陶淵明好歹有個院落有道東籬,杜甫雖然賞菊時需要賒酒,不過他的草堂里也應該有任由菊花生長的園圃,所以我的辯解既是推詞又是苦衷。
最重要的是,我是從真心里愛菊花的。 菊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它的根及莖、葉都可入藥,花朵泡茶飲可以清肝明目,解氣消熱。
干菊花可以裝枕頭,做香包,制作成。
黃巢《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元稹《菊花》秋絲饒舌似陶家,偏饒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李師廣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簿粘且鳌惩跞缤お{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唐·太宗《賦得殘菊》: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復結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吳履壘《菊花》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唐·李商隱《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金·元好問《賦十月菊》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
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梅花。宋·楊萬里《詠菊》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董必武《賞菊》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陳毅《秋菊》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菊花》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