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是創作的第一部小說,也是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美國偉大的自然主義作家德萊塞的處女作,講述的是農村少女嘉莉如何從社會底層登上百老匯紅舞星寶座的過程,細膩地展示了嘉莉的生存景觀及心路歷程。
該作品以真切的現實主義為鮮明的特征,比較真實地揭露了20世紀初人們狂熱的追求美國之夢的悲劇事實,揭示了驅駛人們享樂卻最終幻滅的本能主題,說明了在以金錢為中心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里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從小說中可以看出,嘉莉的墮落是踏有一定的社會因素的。
首先是由于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嘉莉是社會員底層的一群人的代表,被艱難的生活所迫,不得已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另一方面,是源于嘉莉對生活現狀的不滿,不斷追求更高級的生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使得她不斷變化所依靠的男人,走上這條墮范的退路。嘉莉失去了工作,是社會因索,是客觀的原因,正是由于這個客觀因素導致了嘉莉走上一條墮落的道路,包括在赫斯渥告訴她自己有妻室的時候,他的經濟能力以及社會地位仍然深深的吸引著嘉莉,使得嘉莉跟著他來到紐約,因為這個男人能夠滿足嘉莉的欲望以及她極大的虛榮心。
因為在當時的社會來看,擁有金錢就意味著仍有高質量的生活,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這不是嘉莉一個人的價值取向,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正是這種價值取向,影響著那一群和嘉莉一樣來自農村的女核,不約而同的走上這條道路。 德萊賽對當時的美國社會洞察的很透徹,他通過嘉莉妹妹揭露了美國社會的陰暗面,同時也攻擊了美國社會的道德標準。
展示出在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里,美國夢只是一種幻想,窮人憑借誠實的勞動上升到社會上層不過是安慰自己的幻想而已?!都卫蛎妹谩吩挥娨暈橐徊空嬲默F實主義小說,德萊賽把視野從身邊的人和事擴展到美國廣闊的社會中并賦予它深刻的道德寓意。
嘉莉始終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她既有傳統女性的特征,又有新女性的追求;既有物質食欲,又有精神向往;夢想依附于男人,又不得不獨立于男人。德萊賽在小說《嘉莉妹妹》中繼承了左拉的自然主義傳統,運用自然主義寫作手法,探討了欲望本能和環境對個體命運的影肩,尤其是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命運的剖白,把那個階段實用主義的美國,描寫得淋漓盡致,在小說領域打破了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和高雅傳統,打開了通向忠實、大膽與生活激情的新天地,從而為當時的美國文學界帶來了一場革命,在美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
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貫穿于《嘉莉妹妹》中,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這部小說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嘉莉妹妹的本質體現在她的一次次的選擇中,她離開貧窮的家鄉來到紐約,先后做了杜洛埃和赫斯渥的情婦。
后來走上了舞臺,成為一名著名的演員。這些選擇也折射出“人是絕對自由的存在主義哲學風格”,嘉莉的每一次選擇都與社會和他人密切相關,她也要為她的選擇負責任,同時也要承擔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責任。
最終嘉莉雖然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擠入了上流社會。但是一切存在都是虛無的,她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孤獨地生活著。
嘉莉通過自由選擇不斷證明自己的存在,并為自己的選擇擔負起了責任,后果是承受著無盡的孤獨和痛苦,更加突出反映了她所生活的世界的荒誕和丑陋。 嘉莉妹妹這個藝術形象不同與以往的美國小說中的人物,她是世紀之交美國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
她代表著美國青年一代對“美國夢”的追求。她是美國文學中第一個“美國夢”的追尋者,在她身上不難看出金錢和名利對她的誘惑。
她,一個妙齡姑娘,沒有在教堂和誰舉行婚禮,竟先后和兩個男人上床,成為情婦,但她不但沒有受到懲罰,反而順利度過難關,成為了幸運的大明星。
我以前也曾經看過德萊塞的《嘉莉妹妹》。
這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現摘錄如下: 我認為《嘉莉妹妹》在更多意義上,似乎是一種復古。在某些方面,德萊塞的陳述與比他晚一些的勞倫斯一樣,雖然已到達20世紀,依然在用某種古老的方式講述故事,并不屈不撓的以戰斗姿態與其反對的一切--社會、庸俗的習俗、制度的弊病--做著斗爭。
在此之前,我還讀過他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浮光掠影,未經細究。印象隨著時間而流失殆盡。
但讀德萊塞的《嘉莉妹妹》其句式給人的強烈沖擊,使我構成了對德萊塞作品的第一印象: “一個十八歲的姑娘離開家庭,有兩種遭遇,必得其一?;蛘呤?,有好人相助而好起來,或者是,很快的染上了大都市的惡習而墮落下去。
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好不壞,是不可能的。大都市里到處是狡詐,奸謀,還有更其細致,但是更其投合人情的誘惑。
……” 這種陳述給人的印象,使我想起曾經有人說過的話:“巴爾扎克最大的秘密,在于句式+概括+洞察力?!蔽矣谑歉杏X到,德萊塞的小說,是在巴爾扎克巨大陰影之下的潛行。
隨后的閱讀證實了我的某些猜想,但是推翻了德萊塞作品的某些認識。在繼續《人間喜劇》式的鋪陳間隙,在對話和敘述方面,顯示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與巴爾扎克全知全能的、俯瞰眾生的方式不同,德萊塞的角度更平一些。不錯,他偶爾也會陡然拔高自己,讓自己作為故事的創造者、編制者,命運的推演者一樣,展示他高瞻遠矚的--對于情節而言--預見能力和憤慨的批判,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在全神貫注的講一個故事,并試圖將之講得盡善盡美又合情合理。
對于細節的重視使我開始喜歡上他的陳述。雖然那種重視帶著濃郁的書生氣。
我記得海明威曾經公開宣稱自己喜歡福樓拜的簡潔,厭惡康拉德和德萊塞式的史詩鋪陳。確實如此。
鋪陳的極致,偉大的雨果,其早期具有噴薄般激情的史詩到后期呈現出某些使文本失去觀賞性的反復道德說教。德萊塞呈現了一個保守者的特質,帶有十九世紀的影子,于是這種對舊有文體的欣賞構成了他的趣味。
但是,一個美國人,正當《紅字》已出版超過四十年的時候,他是應當有所進步的。德萊塞蒙著巴爾扎克的某些飾品,匍匐著進行敘述。
那些敘述像蛇一樣游出了那廣大神圣的外衣。他一方面宏觀的統攝著自己的世界,用巴爾扎克式的熱情--偽造的?也許--評判著自己營造的現象,另一方面,他細致入微的,像一個工匠般精細的--相對于之前的人們--雕琢著自己的故事,使之不至于因過于宏大而顯得裝腔做勢,強加于人。
這種自覺性比陀斯妥耶夫斯基那種近于神經質的談論哲學和道德、不斷對情節橫加插手的方式,顯然更熨帖也更得人心一些。 在《嘉莉妹妹》的結局處,一個男的死去,一個女的活著。
德萊塞進行了抒情式的陳述,讓人想起《歐也尼·葛朗臺》結尾那著名的冷漠詠嘆。我能夠想象的德萊塞本人于是鮮活了起來。
這個躲在芝加哥的某個屋子中,在燈下寫小說的人,每寫幾行便會停下來,謹小慎微的保持著對大師的追隨,而又別出機杼的,小心的點綴著自己的風格的寫作者。他應當已經開始萌動一些內在的意識,一些自己的靈魂,但是他依然平和的敘述著。
作為他自己,也許所能使用的能力并不雄厚,但是他將自己的體系和往昔的巨擘們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同一,而且擁有了新鮮靈動的氣息。這是種成功,我得說,而且在美國,這是一個承前啟后,普澤大眾的成功。
以下是德萊塞的相關資料: 西奧多·德萊塞(MarkTwainl871~1945)美國小說家。1871年8月27日生于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
出生于破產小業主家庭。曾長期在社會底層勞動掙扎。
父親原是德國的紡織工人,于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國,開過紡織工場。德萊塞12歲起充當呢絨綢緞店的店員和報童;17歲時去芝加哥謀生,曾在一家小飯館里洗碟子,在鐵器店做伙計。
18歲時。由小時候的一個女教師資助,進入印第安納大學肄業,有機會接觸到達爾文、赫胥黎和斯賓塞的著作。
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當房地產公司的推銷員和洗衣店的送貨員。從23歲開始。
先后在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的報紙任記者,在紐約《每月》雜志任主編。開始寫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并出版。
《嘉莉妹妹》通過農村姑娘家莉到芝加哥謀生而成為名演員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的表面底下的失業、貧困和饑餓,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描寫?!都卫蛎妹谩酚冒蜖栐耸降默F實主義寫成為美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
它雖在美國被禁,后來卻在英因出版。1907年終于在美國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萊塞被迫停筆10年。這10年中他仍任編輯工作。
1909年著手寫作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以后寫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l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
這個三部曲描寫壟斷資本家柯柏烏豺狼般的一生,從南北戰爭結束后的“鍍金時代”直至20世紀初柯柏烏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 1917年,德萊塞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與以后成為美國共產黨領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約翰·里德相識。
友。
《嘉莉妹妹》這部作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18歲的嘉莉,漂亮而膽小,年輕無知,充滿了對大都市繁華生活的幻想,對家人故土充滿了留戀之情,但是,都市耀眼的萬點燈火還是驅使她登上了去芝加哥的火車,去投奔她的姐姐,尋求新的生活。但是,她不知道那耀眼的光華掩蓋了多少謊言、謬誤、邪惡和偽善。
在車上,她結識了一個年輕的推銷員杜洛埃。這是一個穿著時髦,油腔滑調的情場老手,老于世故、衣著得體,很能夠吸引一些涉世未深和舉止輕浮的女性。
對他的百般殷勤嘉莉深受感動,尤其是對芝加哥繁華景象的描述,使嘉莉倍感興趣。分手時,他們相互留下了地址。
嘉莉要去西凡布倫街找她的姐姐敏妮。 芝加哥在嘉莉的想象中是十分美好的,以為那兒滿是金錢和歡歌。
但是,剛到芝加哥,她的夢想就破碎了。 姐姐住在工人和職員的住宅區,房間狹小寒酸而簡陋,看得出姐姐的生活很拮據,這使初來乍到的嘉莉感到很沮喪。
第二天一早,嘉莉懷著朦朧的希望出門找工作,雖然她有些膽怯,但是美好的夢想和都市的繁榮的強大引力驅使著嘉莉東奔西走。眼前林立的高樓和一家家大公司顯得財大氣粗,使嘉莉感到高不可攀。
可是,嘉莉還是鼓起勇氣走進一家家公司和店鋪,她希望總有一次實現她的愿望。但是,無論在綢緞鋪、帽子店還是百貨店、服裝店,她得到的都是“不要人”的冷冰冰的回答。
她慢無目的的走著,最后,好不容易才在一家制鞋廠找了份工作,算有了個著落。嘉莉想象著工作的美好,她想象著用那微薄的收入滿足自己的欲望,她幻想著種種特權和享樂,她把一切可以買到的歡樂都想遍了。
鞋廠里的工作十分繁重,手腳不停地勞累一天簡直叫人腰酸背痛,精疲力竭。嘉莉是新手,一直手忙腳亂,回到家里,早已四肢僵硬,動彈不得了。
盡管如此,她所能掙到的工錢每周只有四塊半,還往往受到工頭的苛責或無聊青年的調戲,她喪氣極了。更苦惱的是她還要把那微薄的工資的大部分交給姐姐作房租,這樣,嘉莉就所剩無幾了。
與此同時,杜洛埃正在豪華的酒店里同那些花花公子們夜夜歡歌,根本沒在意嘉莉的存在。并且,他還得到費莫酒家的經理——一是個成功人物,很有名氣,交際很廣的喬·威·赫斯渥的賞識。
杜洛埃為了擠進上層社會而投其所好,嘉莉則在無意間成為他們口中的談資。正當嘉莉悲嘆自己苦命的同時,這種悲嘆幾乎如影隨行地伴隨著她。
不久,嘉莉病了,三天后再去上班時,鞋廠已經把她辭了。她又開始一次次的東奔西走,但什么工作也沒有找到,而她最后的一點錢也因為賣了頂御寒的帽子花光了,她不敢回家,怕姐夫漢森那冷淡的眼光,也怕姐姐雖然和氣卻透出懊惱的神情。
她百無聊賴的毫無目的地在街上浪跡著。 正當嘉莉心灰意冷的時候,卻與那個年輕的推銷員杜洛埃不期而遇。
杜洛埃對嘉莉十分熱情,請他到豪華的飯店吃飯,并邀請她看戲。嘉莉看出了他對自己的傾慕,她高興而矜持地欣賞杜洛埃眉飛色舞的殷勤勁兒。
當杜洛埃給她錢讓她去買衣服、鞋子的時候,她雖然慚愧,但又沒有勇氣拒絕,她覺得杜洛埃是一個漂亮的好心的男人。嘉莉在接受杜洛埃的錢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金錢不是代表掠奪來的特權,而只代表一個人應得的報酬,即誠實勞動的回報。
只有在這種場合才可以接受金錢。而嘉莉對金錢的道德意義的理解和一般人一樣膚淺,認為“金錢是某種別人已經有了我也必須有的東西,”她手里拿著的鈔票讓她感到自己的境遇好多了。
回到姐姐家的時候,發現姐姐失業了,他們不能再留嘉莉住了。但是,嘉莉不想回到死氣沉沉的家鄉,不久,嘉莉接受了杜洛埃的建議,和他住到了一起。
雖然開始的時候她還有些膽怯,但是欲望使她選擇了這種生活。既沒有回家鄉,也沒有找到工作的嘉莉,就這樣開始了她的另一段生活。
其實,杜洛埃只不過是受到內心欲望的驅使,按常規玩弄一下女人罷了。嘉莉渴望著幸福,現在她又有一個安身之處了,杜洛埃為她花錢,帶她出去玩。
但是,嘉莉的心理上承受著很大的負擔,雖然,她住著寬大的房子,過著舒適的生活,雖然她喜歡奉承,愛慕虛榮,但是心里的聲音告訴她:她在墮落。就在這時候,杜洛埃把嘉莉介紹給他的朋友,費莫酒店的經理赫斯渥。
赫斯渥十分富有,在生意上春風得意,頗有能耐,家庭生活雖然缺乏寬容體諒和關心愛護,但靠習慣的力量和傳統觀念維系著,也算是安穩,兒女們也都長大了,都有了自己的事業和活動圈子,赫斯渥和妻子之間雖無愛情可言,但也無大的不滿,雖然偶爾也有些艷遇,但是名利、權勢、地位使他只能是逢場作戲,他必須維系住家庭的穩定。另一方面,他溫和、寧靜、自信、處世圓滑,對女士殷勤周到,他對嘉莉表示的那份恭維,是每個女人都會賞識的。
他一見到嘉莉,就迷上了她的美貌,為她神魂顛倒。而嘉莉也覺得赫斯渥更聰明,而且衣著得體,氣度不凡,溫文爾雅。
相比之下。
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克萊·劉易斯曾滿懷深情地說:“德萊塞于三十年前寫作了他的處女作《嘉莉妹妹(英文版)》,而我在二十五年前就讀到了它;它像一股自由、強勁的西風吹進閉塞、沉悶的美國,給我們滯塞的個人天地里帶來了自馬克·吐溫和惠特曼以來的第一縷新鮮空氣?!?/p>
《嘉莉妹妹》往往被當成左拉式的自然主義作品,一些報刊認為:有關嘉莉與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發生關系的描寫大大超越了美國一般小說中的道德觀念,幾乎到了左拉式的地步。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小說中不乏現實主義的描寫。
它以新興的工商業城市芝加哥為背景,展現了在工業擴張和自由經濟的黃金時代里,百萬富翁第一次被人們當成崇拜的偶像,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 。農民紛紛涌入城市,成為了資本家廉價的勞動力。
結果芝加哥商業區失業者到處流浪,向行人行乞,這一切仿佛是一幅生動的城市風景畫,小說通過嘉莉妹妹、杜洛埃和赫斯特伍德三人的關系深刻的揭示了這一主題。 《嘉莉妹妹》問世早期,美國輿論對此書的評論可分為兩大派。
《先驅時報》和《內務報》等將德萊塞視為美國的左拉,認為《嘉莉妹妹》是一部偉大的美國小說。雖然這些評論也認為在嘉莉妹妹和赫斯特伍德身上缺乏堅定的道德感,但它們總體上是肯定《嘉莉妹妹》的藝術地位的。
在肯定德萊塞的批評家中最突出和最早的是H.L.門肯。他指出,德萊塞并不是弗蘭克·諾里斯和左拉的追隨者,因為他吸取了霍桑、歐文、赫伯特·斯潘塞等對他有用的思想,將“深刻的驚奇感引入文學”。
對《嘉莉妹妹》持贊賞態度的還有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查爾斯·鮑德溫(CharlesBaldwin)、伯頓·拉斯科(BurtonRascoe)以及F.O.馬西森(Matthiessen)等人。鮑德溫認為德萊塞是美國最偉大最獨特的小說家,在精神上和寫作水平上都超過了英國小說家;拉斯科則為《嘉莉妹妹》中的非道德辯護,認為德萊塞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自由思想的倡導者;馬西森將《嘉莉妹妹》視為德萊塞生活時代歷史史實的記載。
另一派以《生活》和《商務報》為代表的評論則在總體上對《嘉莉妹妹》持貶斥的態度。這一派的評論家認為《嘉莉妹妹》宣揚道德淪喪和敗壞。
它們使用了諸如“現實性太過了”、“使人沮喪的”或者“太一般了”等字眼。對德萊塞攻擊得最厲害也最有影響的是斯圖爾特·舍曼(StuartSher-Kazin)。
在《西奧多·德萊塞先生的自然主義》一文中,他指責德萊塞沒有真實地描寫美國社會和人,而是將人視為動物,“有意忽略小說家的崇高職責——理解和表現人物的發展”。在批評德萊塞的同時,舍曼連整個自然主義文學也一起否定了。
在他看來,“現實主義小說表現人的行為,而自然主義小說則表現動物行為”。阿爾弗萊德·卡津(AlfredKain)和查爾斯·夏皮羅(CharlesShapiro)合編的《氣度不凡的西奧多·德萊塞》(1955)一書收集了許多批評文章,其中有門肯、特林、沃卡特等人的文章。
這本書是當時較有價值的綜合性論集。在英國批評界,《嘉莉妹妹》得到了較高評價。
《每日郵報》認為它是美國人寫的一部了不起的小說?!逗葱l者》指出,《嘉莉妹妹》“真實、敏銳、毫無偏見,它是美國歷史上有史料價值的‘文件’”。
還有批評家認為,《嘉莉妹妹》“是一部難得的好書,觀察準確,筆調富有同情心,充滿抒情和戲劇力量”?!都卫蛎妹谩吩灰恍┰u論家認為文筆拙劣,形式粗俗,但也有人認為寫得開誠坦白,直言不諱,充滿生活激情。
德萊賽就是這么一位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作家,他不怕被別人看做是一個從下層社會擠進文學界的野蠻人,仍然一如既往地通過一系列現實人物的故事去揭示美國社會的殘酷現實,正是這種通俗.自然的寫法,才使這部作品讓人印象深刻,以至于流傳后世,進入世界文學名著的寶庫之中。
小說描寫了農村姑娘嘉莉來到大城市芝加哥尋找幸福,為擺脫貧困,出賣自己的貞操,先后與推銷員和酒店經理同居,后又憑美貌與歌喉成為歌星的故事。
作家嫻熟地運用自然主義的創作手法,把人的行為物化為“化學反應”的經果,使作品具有極強的社會表現力。小說的故事真正情節是這樣的:嘉莉是個俊俏的農村姑娘,她羨慕大都市的物質生活來到了芝加哥謀生。
嚴酷的現實破碎了她的美夢,迎接她的是失業和疾病。在走投無路時,她做了推銷員杜洛埃的情婦,后來由于更大的欲望又做了酒店經理赫斯渥的情婦。
與赫斯渥私奔后,在紐約由于偶然的機會她成了走紅一時的演員,擠上了上流社會,實現了她的幻想。然而,所謂的“上流社會生活”又給她帶來了什么呢?她感到空虛,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義,在寂寞和凄涼中,她坐在搖椅里夢想著那終不可得的幸福。
我以前也曾經看過德萊塞的《嘉莉妹妹》。
這是我以前的讀書筆記,現摘錄如下: 我認為《嘉莉妹妹》在更多意義上,似乎是一種復古。在某些方面,德萊塞的陳述與比他晚一些的勞倫斯一樣,雖然已到達20世紀,依然在用某種古老的方式講述故事,并不屈不撓的以戰斗姿態與其反對的一切--社會、庸俗的習俗、制度的弊病--做著斗爭。
在此之前,我還讀過他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浮光掠影,未經細究。印象隨著時間而流失殆盡。
但讀德萊塞的《嘉莉妹妹》其句式給人的強烈沖擊,使我構成了對德萊塞作品的第一印象: “一個十八歲的姑娘離開家庭,有兩種遭遇,必得其一?;蛘呤?,有好人相助而好起來,或者是,很快的染上了大都市的惡習而墮落下去。
在這樣的環境里,不好不壞,是不可能的。大都市里到處是狡詐,奸謀,還有更其細致,但是更其投合人情的誘惑。
……” 這種陳述給人的印象,使我想起曾經有人說過的話:“巴爾扎克最大的秘密,在于句式+概括+洞察力?!蔽矣谑歉杏X到,德萊塞的小說,是在巴爾扎克巨大陰影之下的潛行。
隨后的閱讀證實了我的某些猜想,但是推翻了德萊塞作品的某些認識。在繼續《人間喜劇》式的鋪陳間隙,在對話和敘述方面,顯示了很多其他的東西。
與巴爾扎克全知全能的、俯瞰眾生的方式不同,德萊塞的角度更平一些。不錯,他偶爾也會陡然拔高自己,讓自己作為故事的創造者、編制者,命運的推演者一樣,展示他高瞻遠矚的--對于情節而言--預見能力和憤慨的批判,但是大多數時候,他在全神貫注的講一個故事,并試圖將之講得盡善盡美又合情合理。
對于細節的重視使我開始喜歡上他的陳述。雖然那種重視帶著濃郁的書生氣。
我記得海明威曾經公開宣稱自己喜歡福樓拜的簡潔,厭惡康拉德和德萊塞式的史詩鋪陳。確實如此。
鋪陳的極致,偉大的雨果,其早期具有噴薄般激情的史詩到后期呈現出某些使文本失去觀賞性的反復道德說教。德萊塞呈現了一個保守者的特質,帶有十九世紀的影子,于是這種對舊有文體的欣賞構成了他的趣味。
但是,一個美國人,正當《紅字》已出版超過四十年的時候,他是應當有所進步的。德萊塞蒙著巴爾扎克的某些飾品,匍匐著進行敘述。
那些敘述像蛇一樣游出了那廣大神圣的外衣。他一方面宏觀的統攝著自己的世界,用巴爾扎克式的熱情--偽造的?也許--評判著自己營造的現象,另一方面,他細致入微的,像一個工匠般精細的--相對于之前的人們--雕琢著自己的故事,使之不至于因過于宏大而顯得裝腔做勢,強加于人。
這種自覺性比陀斯妥耶夫斯基那種近于神經質的談論哲學和道德、不斷對情節橫加插手的方式,顯然更熨帖也更得人心一些。 在《嘉莉妹妹》的結局處,一個男的死去,一個女的活著。
德萊塞進行了抒情式的陳述,讓人想起《歐也尼·葛朗臺》結尾那著名的冷漠詠嘆。我能夠想象的德萊塞本人于是鮮活了起來。
這個躲在芝加哥的某個屋子中,在燈下寫小說的人,每寫幾行便會停下來,謹小慎微的保持著對大師的追隨,而又別出機杼的,小心的點綴著自己的風格的寫作者。他應當已經開始萌動一些內在的意識,一些自己的靈魂,但是他依然平和的敘述著。
作為他自己,也許所能使用的能力并不雄厚,但是他將自己的體系和往昔的巨擘們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同一,而且擁有了新鮮靈動的氣息。這是種成功,我得說,而且在美國,這是一個承前啟后,普澤大眾的成功。
以下是德萊塞的相關資料: 西奧多·德萊塞(MarkTwainl871~1945)美國小說家。1871年8月27日生于印第安納州的特雷霍特鎮。
出生于破產小業主家庭。曾長期在社會底層勞動掙扎。
父親原是德國的紡織工人,于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國,開過紡織工場。德萊塞12歲起充當呢絨綢緞店的店員和報童;17歲時去芝加哥謀生,曾在一家小飯館里洗碟子,在鐵器店做伙計。
18歲時。由小時候的一個女教師資助,進入印第安納大學肄業,有機會接觸到達爾文、赫胥黎和斯賓塞的著作。
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當房地產公司的推銷員和洗衣店的送貨員。從23歲開始。
先后在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的報紙任記者,在紐約《每月》雜志任主編。開始寫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并出版。
《嘉莉妹妹》通過農村姑娘家莉到芝加哥謀生而成為名演員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的表面底下的失業、貧困和饑餓,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描寫?!都卫蛎妹谩酚冒蜖栐耸降默F實主義寫成為美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
它雖在美國被禁,后來卻在英因出版。1907年終于在美國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萊塞被迫停筆10年。這10年中他仍任編輯工作。
1909年著手寫作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以后寫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l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
這個三部曲描寫壟斷資本家柯柏烏豺狼般的一生,從南北戰爭結束后的“鍍金時代”直至20世紀初柯柏烏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 1917年,德萊塞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與以后成為美國共產黨領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約翰·里德相識。
友。